今年开年,车市惨淡。

究竟有多惨淡?我们还是要用数据说话。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1月份,全国汽车销量194.1万辆,环比27.0%,同比下降18.0%。2月份,全国汽车销量31万辆,环比下降84%,同比下降79%,这一销量也创下了自2004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记录。

要说1月份的汽车销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节假日因素的影响。今年的春节假期在1月份,如果加上元旦假期和周末双休,满打满算的有效工作日只有17天,比上年同期足足减少了5天。而且,有些单位还提前给员工放了假,有效工作日就更少了。

到了2月份,春节假期结束。按理说大家该收心,该上班的上班,该消费的消费。不过,今年的情况与往年不同。进入1月份下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力度加大,许多居民选择不出门或者少出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消费者自然也就没有去逛车市、买座驾的热情了。

当然,这种影响并非只在消费者身上发生。从汽车生产的角度看,许多汽车生产厂家以及上游零配件企业的春节假期因为疫情的影响延长了。即便是有序组织复工复产,许多一线员工也会由于疫情防控等因素不能按时到岗,产能的恢复就会受影响了。从汽车的销售看,许多汽车经销店春节假期后延期复工。一些门店虽然复工了,但人气冷清、门可罗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产业分析师汪伟的分析很有道理。他说,即便是一些经销店转向线上营销模式,但因汽车消费的体验性、购车手续仍未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等因素,线上销售的实际转化率极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汽车消费自然要大受影响了。

汽车产销量的大幅下滑,影响的不仅仅是汽车行业本身。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汽车销量的下滑,在很大程度上也拖累了全社会消费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其中汽车消费拖累了1.6个百分点。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行业的正常运行节奏,短期内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将受到巨大冲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今年开年车市惨淡,但这并不会改变我国汽车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多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销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我国作为汽车第一消费大国和制造大国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从供给侧的角度看,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增长,节能汽车市场继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发展,汽车产业总体上保持了着与国民经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适度增长。

从需求侧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继续扩大,消费升级趋势也会进一步加快。有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步入高收入国家,汽车千人保有量有近翻倍的空间,汽车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此后,多个地区和部门陆续出台了鼓励汽车消费政策。譬如,北京市也已经着手研究制定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措施。根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将尽快推出高排放老旧汽车淘汰更新政策,释放一部分老旧车存量指标;针对本市无车且在轮候范围的新能源车需求家庭,上半年再释放不少于10万个购车指标,促进刚需家庭购车消费;研究推出限定在郊区行驶的专用小客车号牌,不纳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调控指标,有效满足郊区家庭购车出行需求的同时,有序引导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协同发展。

汪伟分析说,鉴于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以及当前汽车市场的严峻形势,佛山、湘潭、广州等一些地区近日已出台购车补贴、增加指标额度等相关政策促进汽车消费,相信后续会有更多地区和部门陆续出台鼓励政策。

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汽车零部件企业、整车厂、物流企业复工复产将进一步实质化推进,线下终端销售的客流有望逐步恢复,疫情期间累积的需求大概率会在短期内形成一波消费小高峰。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部门仍须密切关注汽车产业特别是需求侧的动向,针对疫情对汽车消费带来的短期影响,出台更精准的临时性政策举措。同时,要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举措,使汽车行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中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