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101所高校的193个学位授权点被撤销。其中,被撤最多的学科为软件工程和应用化学,各有6个单位撤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美术学、物理电子学和艺术学理论撤销数量也较多,各有4个。

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即将开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新增和撤销学位授权点理应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对这一结果,被撤学位点的许多高校看起来很“淡定”。没有像前几年那样引起较大反应。

学位授权点的多少,既反映着一所高校的育人质量与学术科研水平,也一定程度体现着其在全国高校矩阵中的地位。在前些年“学位点越多,学校越牛”指挥棒下,为了争上硕士点或博士点,不少的高校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从“趋之若鹜”到“波澜不惊”,彰显的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意识的深化和强化,也体现了高校对自身办学实效的理性审视。

事实上,早在2015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印发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实施了对学位授予点的“动态管理”。据统计,2016年有25个省份的175所高校被撤销576个学位点,2017年有25个省份的129所高校被撤销340个学位点,2018年有29个省份的182所高校或单位被撤销489个学位点。

学位点的“终身制”被打破,标志着学位授权点评估和调整步入常态化。据业内人士称,目前,撤销学位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专项评估不合格,被强制撤销。二是高校或单位结合办学定位,根据对学位点的质量审核,自主撤销、调整学位点。简单来说,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与学校的自主办学相结合,进行学位授权点的优化。

目前,对学位点的合理“瘦身”与定期进行动态的调整,已经被高校所接受和认同。如今,很多高校都适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一方面撤销需求不足、水平不高、达不到合格评估标准或不符合办学目标定位要求的学位点,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显然是值得提倡的务实之举。特别是一些高校按照严格程序,主动撤销自己的学位点,知不足而求进,意味着内涵式发展已经内化于行,也彰显了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设置、分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质量为导向的学位点动态调整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不合时宜的老专业,该淘汰就得淘汰;误人子弟的学位点,该撤销就得撤销,再正常不过。如果说推进“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加法”,那么学位点的撤销就是做必要的“减法”。打破学位点“终身制”,才能遵循市场需求和学校特色而办学,才能有利于高校学位授权点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学位点“瘦身”也是一场供给侧改革,是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一个有利契机。在学科点建设上,不单是该撤销的学位点要撤销,而且在增列新的学位点时要严把质量关,精准施策,宁缺毋滥,避免一拥而上,重蹈覆辙,必将有利于跳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作者 于洪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