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华鲟研究所放归的这批中华鲟,是全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体长已经有70厘米左右,它们出生在2011年12月10日左右。它们要游上2000公里,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幸存者可在今年6月左右到达河海交汇处上海长江口。在这里,它们还要待上3个月,等逐渐适应由江河淡水环境到海水的转化,然后就投入大海的怀抱,直到14年后,它们发育成熟了,再洄游到长江繁育下一代。

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介绍,这2000尾中华鲟的DNA样本已经提取,并建好相应的细胞库和基因库。它们身上还被打了两种信标:打在骨板上的电子芯片如同身份证,可以扫描出中华鲟“出身信息编号”、外挂的黄标可以防止沿江误捕并便于调查。其中,有20尾中华鲟体内首次植入声呐信标,这对现在仅有长江口和产卵场两头的初步数据是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据每年长江口监测的数据来看,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占野生比率不到4%,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可以起到保种的作用,但对中华鲟自然种群的恢复来说如同杯水车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