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故宫都看什么?大多数人是去看古建筑、看文物展览,在我们的印象中,故宫是藏宝的地方。我想介绍下故宫文物藏品的特点,它们都有哪些值得我们知道的不一样的身份,以及这些藏品地位、影响及伟大使命。”5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做客扬州讲坛,结合珍贵的史料和大量文物背后的故事,阐述“国之瑰宝:故宫文物藏品的意义”。
(资料图)
文物身份:中国历代皇家收藏珍遗
故宫文物是中国历代皇家收藏的珍遗,其实,历代皇室对文物收藏都非常重视,真正皇室对收藏的文物进行整理的是宋徽宗。而皇家收藏在到乾隆时期达到鼎盛。
乾隆对书画尤为喜好,有三件书法作品是其收藏之盛的重要表现,分别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王献之《中秋贴》,原放在御书房中,后来乾隆又得到了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书迹不仅被视为中国书法仅存的最高典范,而且是分别经过宋、金、元诸代的皇室所收藏,在乾隆收藏史上具有标志意义。
另一个有名的是“四美具”,“四美”为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
乾隆皇帝对“千古法宝,不期而会”叹为“不可思议”,并非常高兴,御题《蜀川概胜》有“乃今四美具一室,赏心乐事无伦比”诗句。于是,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御题《“四美具”赞》:“虎头三绝,妙极丹青,桓元巧偷,自诧通灵。有宋公麟,名冠士夫,海岳避舍,顾陆为徒。潇湘澹远,蜀江清峻,九歌瑰奇,奕奕神隽。中舍鉴藏,名迹归重,剑合珠还,雅置清供。”
清宫藏品还有个特点是清宫制作。清宫有造办处,是皇家用来制造各种实用的器物,也包括艺术品。
康熙皇帝是对科学技术非常热爱,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的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廷在养心殿造办处设置玻璃厂,由德国传教士纪里安指导国内的能工巧匠烧制宫廷所用玻璃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康熙金胎内填珐琅花卉碗”的碗心内,有法国巴黎课税标章和符合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巴黎金匠行会验证纯度的年度戳记。北京故宫一件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上,隐藏着一个西洋(法国)工匠的名字。在壶一外底署款“coteau”,应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珐琅画师Joseph Coteau(1740-1801)。法国凡尔赛宫博物馆即收藏了一件他参与制作的钟表,在表盘正下方边沿处亦有“coteau”的签名和制造年份“1785”。
说到宫廷制造,也和扬州有关。清代扬州是一个富庶的城市,在商业气息浓厚的情况下,艺术发展也呈现多方面发展。扬州工匠承担了乾隆花园内檐装修制作的任务,扬州书局刻印《佩文韵府》,扬州诗局刻印《全唐诗》九百卷目录十二卷,扬州玉匠制作《大禹治水大玉山》。
乾隆皇帝不仅重视收藏,还对内府收藏进行了全面性的整理与编目,建构了关于皇室典藏的知识系统。清宫藏品的收集、鉴赏、存藏、流传是一个文化保存、文化累积、文化弘扬的过程,因而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这些文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们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积累的,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反映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辉煌历程。
文物南迁:护中华文脉,与民族共命运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清宫旧藏的珍贵性、重要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民族文化命脉的意义。因此在整体上也寄附着、反映着国家的命脉、民族的精神。
故宫博物也经历了一段峥嵘岁月。“北平政务会议”1932年8月3日作出决定:“呈请中央拍卖故宫文物,购飞机500架。”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坚持古物南迁,政府方面对古物南迁持积极的态度,行政代理院长宋子文下令文物迁至上海,并代表政府作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
其实,这次南迁也出现了争论,反对和支持两种声音,反对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大敌当前,政府首先应保护土地和人民,现在政府却如此重视故宫古物,是因为故宫古物是古董,值钱,才要搬迁。而更多的则认为,故宫文物不是一般的古物、古董,而是国宝,是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价值是不可用币值衡量的。面对敌人入侵,这些文物若留在原地不动,必有受毁损的危险。
故宫南迁文物共计19492箱72包8件,共经历了南迁、西迁、东归、迁台、北返5个阶段。
抗战期间,故宫文物万里间关,多次险遭灭顶之灾,又多次化险为夷,这就把故宫文物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其中倾注了深沉的民族感情。故宫文物的保护过程,对于抗战精神的形成、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起到了积极作用。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整保留这批文物是抗战胜利的成果,经过抗日烽火洗礼的故宫文物与我们民族共患难,又赋予其特殊的价值。
艺术珍品:中华文明重要载体与见证
其实,在浩瀚的故宫藏品中,大家熟悉更多的是故宫的艺术珍品,是清宫所收藏的历代文物。
近代以来,清宫文物旧藏多次遭到劫掠或毁损,但其主要的基本部分仍然保留了下来。清宫文物现主要存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截至2014年,北京故宫文物总数达到1812779件套。台北故宫文物共计696344件册。两岸故宫文物藏品中,85%以上是清宫文物。
北京故宫藏品无比丰富精美,论时代,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论范围,囊括了古代中国各个地域的文明精华,包容了汉族和古代许多少数民族的艺术精粹;论类别,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具有品级上、品类上、数量上的优势,是世界上最丰富、最重要的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宝库。
历史文物:清代宫廷史的完整遗存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接收掌管了末代皇帝溥仪留在“内廷”的全部物品,这些物品不仅有艺术品,即传统的古物珍玩,还有反映宫廷典章制度以及日常文化生活、衣食住行的物品,以及图书典籍、明清档案等。
反映宫廷典章制度及其日常文化生活的清宫物品在当时都不是作为文物,但在今天,它们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典章制度是国之大法,也是皇权的表征。典制类文物主要有卤簿仪仗(1900余件)、典制乐器(2300余件)、帝后玺印(5000余件)、武备(15000余件)及其他与施政等有关的文物。这类文物基本都保存在故宫。
故宫留有皇室生活居住时留下的衣、食、住、行等大量的各种生活用品,如服饰(62000余件),明清家具(6400余件),各种毛(丝)毯(1000余块),包括餐饮炊具、烟酒茶及其器具、沐浴盥洗化妆等的日常物件(多达数万件),医药文物(3000余件),戏曲文物(万余件),清宫戏本(11498册),藏传佛教文物(5万多件)及道教、萨满教文物,外国文物上万件。
我认为故宫宫廷历史文物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成为了解宫廷和诠释历史的珍贵文物。作为明清两代国家中枢的故宫,大量典制类文物见证了治国行政的决策与一系列国家大事。文化生活类文物反映了皇室的社会生活史,使宫闱生活活了起来,有了烟火气。
二是大量丰富的宫廷历史文物,说明故宫不仅有珍贵的艺术品收藏,而是有完整宫廷物质遗存的皇宫。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皇宫博物馆都无法比拟的,故宫的这一完整价值,也决定了故宫作为博物院的特点和性质。
三是故宫文物种类的丰富性,故宫文物与故宫古建筑及宫廷历史文化的联系性,说明故宫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有着不断开拓发展的可能性。这也展示着故宫学的无穷魅力和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
故宫使命:承载了传统文化精神
故宫的价值在于,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之一。
故宫的价值需要进行不断发掘与新的阐释,故宫是有生命的,要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与进行文明对话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同时,也要让故宫文物活起来。不断提升展览质量,讲好故宫文物的故事,善于运用数字新媒体技术,通过更新官方网站、发送官方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等灵活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成为中华文明网络传播的成功实践。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也成为传播故宫文化的一种形式。 记者 王鑫 林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