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刘颖颖 实习生 王雯燕

“你还记得我吗?”日前,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流派门诊11号诊室,一段来自众多患者的暖心视频将大家的记忆拉回到十年前。


【资料图】

今年是羊城晚报《德叔医古》中医科普专栏开栏十周年。这一栏目由羊城晚报联合全国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团队打造,开创广东省中医院与新闻媒体合作开设科普专栏先河。十年来,栏目持续传播中医养生智慧,通过众多真实案例与大众结下深厚情缘。

9月12日,专栏将举行十周年庆祝仪式。就在前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以及《德叔医古》的读者带着“小惊喜”,相约上门致谢张忠德(人称“德叔”)。羊城晚报记者随行记录下了这感人的过程。

相约上门送惊喜

“张爷爷,你还认得我吗?”

“德叔,还记得去年十月份满身结节去找你的我吗?你还跟我开玩笑说,满身是黄金啊。”

……

在惊喜视频的一声声问候中,“你还记得我吗”这句话高频出现,德叔一下就能叫出很多患者的名字,这似乎成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密语。一幕幕曾经的诊治场景也随之浮现在德叔的脑海里。

8年前“瘦成一根火柴棍”的蒯姓小朋友,如今在视频里充满活力。他笑着说:“张爷爷,现在我已经读初一了,长得又高大又帅气,还肉肉的。”德叔立马跟一旁的记者介绍说:“我记得他,当时特别瘦。”

“德叔,给您看看我儿子,今年差不多7岁了。”作为20年“老支扩”,张女士曾在孕期咯血,母子性命皆危,奔走多家医院都无法收治。心情崩溃之际找到德叔,德叔多次加号救治,不仅儿子平安出生,现在母子都调养得健康平顺。

视频里的主角,是德叔的患者,也是羊城晚报《德叔医古》专栏的读者。不少人当年拿着报纸专栏到门诊找德叔,也有人自己就是《德叔医古》中的故事原型。今年,《德叔医古》专栏开设迎来十周年,大家相约好一起回到德叔诊室登门致谢,还有人带上了10年前刊载专栏文章的报纸。

健康陪伴十年情

9月9日,是周二。德叔每逢周二下午出诊,这是患者们最有可能直接见到德叔的时段。当天13时,记者跟随惊喜到访的患者们上门探班德叔。之后,德叔便投入紧张工作中。从13时半到18时,德叔马不停蹄,共问诊67名患者。

当天德叔团队跟诊的成员有12人,他们各自分工,工作有条不紊、衔接顺畅。“前几个月看得更多,每次出诊有80多个号。”负责统计整理病历的德叔弟子张开源说。“快,患者在等了。”这可能是德叔弟子们最怕听到的一句话,若是准备工作没做好,可能会被德叔催促。

工作如此繁忙,又是国家级专家,德叔为何还要开设《德叔医古》做科普?

“一名真正的大医,首先应该是一名科普大家。医生的使命除了治病,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或者得病后快速康复,康复后不复发。上医治未病,这才是一名医生对人类健康最大的贡献。”说起十年前开设专栏的缘由,德叔表示,“非常感谢羊城晚报,我们怀着同样的社会责任心与担当,一起做好这件事,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德叔医古》专栏于2015年10月9日首刊。专栏开设十年来,每周一期,从未间断。截至今年9月11日,已刊出477篇。

专栏科普影响深远,不少读者甚至一直保持着略显古老的剪报习惯。今年4月,在《德叔医古》读者群里,有人发问咳嗽的食疗方,立即有人发上一张圈出重点的《德叔医古》剪报图回应。云南医生李庆,不仅自己每期认真学习《德叔医古》,还转发给当地百姓。“他们信德叔。这专栏能让普通人学会生活中的中医知识。”李庆说。

“一件善事,做一天很容易,做一周、一个月也不是特别困难,但能够坚持十年,其实已经超越了这件事本身,成为一项事业、一种使命。”德叔感叹道,《德叔医古》十年来,陪伴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它更像一位老朋友,是我们与读者之间一份长情的健康陪伴。

“如果十年能让一代人真正认识到健康管理的可见性、可及性和可行性,养成健康的行为规范,未来,他们就能影响更多的人。”德叔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