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相遇
在声音中相知
【资料图】
敬请收听读创/深圳商报“读创诵读”
—————————▼—————————
朗诵:赵玉(读创/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编辑)
▲点击小三角收听
端鱼
作者:周思明
那年,我因故休学在家。
闲得无聊时,就去滏阳河捉鱼。没有渔网鱼竿,就拿捞面条的笊篱当渔具。道是捉鱼,其实也只能捞些小虾。虾米好捞,一次能捞个一碗,回到家,往热锅里洒点油,一炒,真香。有一次,我还像电影里的嘎子,徒手摸到了一条尺把长的鲶鱼。回到家,爸爸把那条鱼煮熟,父子两个,当即连肉带汤解决。
随着时光流逝,我已经不满足于这种原始的捉鱼方式。我想钓鱼。可又不好意思跟爸妈要钱去买渔钩、鱼线和鱼竿。那个年代,钱对我们全家意味着什么,我很清楚。
怎么办?自己动手,土法上马——我把捡来的竹竿当鱼竿,纳鞋底的棉线当鱼线,鱼钩么,就不好自制了——有了,我捡废品,拿去收购站卖,钱就来了。有了钱,立马买来鱼钩。
有了钓鱼的家伙,得空,我便一个人去河边钓鱼。
我将挖来的蚯蚓、捉到的鱼虫,或掺了香油的面团做鱼饵。滏阳河的鱼,傻得可以,常常一次能有两条鱼咬钩。
不久,在小伙伴的启发下,我改变了钓鱼的方式:不用鱼竿,只用鱼线和鱼钩。如此这般,延续了一段时间。我感觉,这样钓鱼,所获不多,太不过瘾。傻子过年看隔壁,从别的小伙伴那里,我又学会了端鱼。
端鱼,也叫卧鱼,方法简单:一把小铁锹,一只脸盆,一张比脸盆面积大些许的塑料布,塑料布正中剪个小圆孔,脸盆里投放一些带香味的食物,肉骨头、馒头、窝头,都行,然后用一根橡皮筋,将蒙在脸盆上的塑料布勒紧。我把脸盆埋在事先看好的鱼儿常会出没的地方,盆要埋得比河底地面略低,因为,鱼儿爱往低处游,尤其是,它们嗅到食物香味后,会争先恐后往脸盆上的小孔里钻。一旦钻进去,再出来是很难的。
起初,由于匮乏经验,我的所获极少。尤其冬季,气候在零下5度,下河又不能穿棉裤,只能赤裸着双腿,在河里还好,可一上岸,立马冻得双腿抽筋,得赶紧用毛巾把腿擦干,然后裹上棉大衣。加之,水流湍急,埋盆不易,弄不好,盆就会被河水冲走。
尤其让我恼火的是,河对岸,总有一些野小子,往这边扔石头或土坷垃,搞得我又恨又怕。
三十六计走为上。我沿着滏阳河上游走,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新去处。那里,不太宽的河道,水流平缓,水质清澈,一望可以见底,甚至能看清楚一群一群的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弋。我不再担心野小子们再来骚扰。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这里的鱼儿真是憨得可以,一盆端上来,里面黑压压的全是鱼!
我大喜过望。
我把满盆的鱼端回家,家人都高兴坏,没想到我有这么大的能耐。
趁着高兴劲儿,我把鱼收拾利索,炖它满满一锅,全家人敞开了造。
剩下的一多半,我学着邻居的样,用盐抹了,铁丝串起,晾在阳台上,晒干以后,想啥时吃,就啥时吃。
尝到了端鱼的甜头,一发不可收拾。只要得空,我就到河边端鱼。而且,回回都是满载而归。
一天,河对岸走来一位大爷,也是来端鱼的。大爷穿着土气,不苟言笑。起初,我俩彼此,井水不犯河水,谁也不搭理谁。我端鱼,每每盆满钵满;他要么一无所获,要么顶多盆里有几条小鱼,可怜兮兮地游动。
有一回,老人不知是看花了眼还是怎的,居然把我的盆当成他的盆,走到跟前伸手要去端,被我拦住,道:“大爷,这不是您的盆;您的盆在那儿呢。”大爷不信,道:“啥,你的?明明是我的!”说着,不管不顾地用手扒开盆上的砂土,定睛一看,这才罢手,道:“唉,老汉我人老眼花啦……”
我顺势走到大爷的埋盆处,仔细一看,恍然道:“大爷,您的盆,纱布上的孔剪大了,鱼钻进去也会跑掉的;您最好用塑料布,孔也要留得小点,这样鱼进去就出不来了。”说完,我顺手拾起一小瓦片,盖在大爷的脸盆上的纱布洞口上。
大爷道:“孩子,你说得对,我的盆,口留大了,鱼当然管不住啦。”
这次,大爷的盆里,果然也钻进了好多鱼。
老人高兴得脸上每条皱纹都舞动了起来,一迭连声说:“谢谢你。”
老人把脸盆里的鱼倒进事先备好的布袋里,又把盆埋好,转身朝对岸走去。
不一会,大爷折返回来,手里拿着用草纸包好的冒着热气儿的油条,递给我两根,道:“刚炸的,吃吧,别客气!”
我推辞,老人硬给。我只好接受。
油条是用小麦和玉米混合面做的,咬一口,真香啊。
不知不觉间,太阳爬到了树梢。
河对岸,那些矮房飘着灰色的炊烟,悠然而迂缓。身后的山坡上,有只松鼠,瞪着两只圆溜溜、亮晶晶的小眼睛,朝这边张望着,好可爱。
【作者简介】周思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出版文艺理论批评专著四部,长篇纪实文学一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学习时报、湖北日报、河北日报、长江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辽宁日报、甘肃日报、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艺评论、南方文坛、学术研究、鲁迅研究月刊、文学自由谈、长江文艺评论、名作欣赏、华中师大学报、文艺评论、艺术广角、小说选刊等发表评论逾千篇,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获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评论大赛奖、广东省优秀文艺评论奖、全国生态文学大赛散文奖等30多项次,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作家文摘等刊物以及全国多省市中学语文测试卷转载或选编。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