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的成本太低,包括经济的成本和道德成本,导致企业受利益驱动铤而走险。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央视再次曝光药用胶囊问题。2012年,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曾经报道过浙江等地的胶囊生产企业用工业明胶加工药用胶囊的问题,节目播出之后,各级执法监督部门采取了大量措施,加强了对胶囊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随后,央视记者再次进行为期一年多追踪调查,对胶囊和明胶行业继续调查,发现大多数胶囊企业已经不再使用工业明胶作为生产原料了,取而代之的是专门的药用明胶。可结果生产质量如何呢?

时隔两年多,我们还是看到不愿意看到场景:在福建一家大型明胶生产企业,顺着央视采访镜头“可以看到用于胶囊加工的药用明胶呈淡黄色颗粒状,看上去光鲜照人”,然而“在原料库房时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所谓的动物皮原料,不过是一些颜色深浅不一的碎皮子,这些脏兮兮的皮子被直接堆放在地上,从皮堆里面渗出来的蓝绿色的液体随处流淌。在原料库房的一个角落,记者找到了一种外观相对新鲜的皮料。这种碎条状的皮料数量并不多,由于当地气温较高,一些皮料开始腐烂,上面爬满了虫子。”

记者溯源,来到腐臭动物皮来源地浙江温州水头镇,在记者的走访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镜头:动物皮交易市场,“一整张的动物皮价格昂贵,每张售价近百元,全部都是卖给制革厂做皮革,并没有卖到明胶厂”。也就是说,好的动物皮没有被用于吃进肚子里的明胶或药用胶囊,却用去制作穿戴在身的衣服或鞋子等等。进口的食物居然不如穿戴重要,这是怎样被扭曲的经济观念。细想之下,或许又是“能使磨推鬼”的钱在作怪。一件真皮衣服、一双真皮鞋,动辄可上千甚至上万,两年前,“工业明胶”、“皮鞋胶囊”事件曝光时,胶囊的价格,一吨低则千元,贵则万元。

违法使用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来生产胶囊,无论对胶囊企业还是购买此类胶囊的企业,无外乎一个字:钱。对于医药企业来讲,使用便宜一点的胶囊,每粒胶囊最多可以给医药企业节省几厘钱的成本。问题还是回到了药价虚低的问题。政府进行药品招标,本意是为了降低“虚高”药价,结果一味求低,缺乏考虑药品的生产成本和企业的合理利润,听任企业互相杀价,恶性竞争,企业亏本中标,最终牺牲药品质量成为牺牲品。

皮革胶囊中,还有个不应被忽视的问题,2012年被曝光使用“皮鞋胶囊”的一些企业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重罚,还有企业商家缺乏道德底线。例如靠大量明星广告砸出来的制药品牌××药业,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该企业在电视中活跃的广告。还有此次央视调查的,福建三铭胶业公司股权转让在变,管理层在调整,但是这家厂使用工业垃圾皮料生产药用明胶的做法并未改变,紧跟水头镇一些制革厂搬迁的步伐,继续大量采购这种工业垃圾皮料。

2012年曝光的节目播出之后,各级执法监督部门采取了大量措施,加强了对胶囊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可好日子不长久,关闭了的企业,换个头面又出现;不法行为西家被灭,东家又出现。违法的成本太低,包括经济的成本和道德成本,导致企业受利益驱动铤而走险,如果处罚让违法企业倾家荡产不得翻身,如果违法企业受到行业道德谴责和制约,毒胶囊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吗?(李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