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祠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家族的精神家园,是一族根之所在,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瞻仰族中有重要影响及功绩的先贤的地方,同时祠堂还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在传统的古镇古村中,祠堂是非常常见的建筑,民间保存良好的祠堂,通常会保留有许多珍贵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因此,每次到古镇古村旅行的时候,珊珊三丫头都喜欢到当地的祠堂参观一下。
因为听说围蔽施工五年的开平赤坎古镇已经重新开放,于是,说走就走,珊珊三丫头决定开启二天一夜赤坎古镇的旅行。当我来到现在的赤坎古镇游览,少不了在风格独特、富有文化韵味的中西合璧建筑群中穿梭。当我从了堤西路走向堤东路,这条近400米靠着潭江河畔的长街,被称为“欧陆风情街”,它是早年移民欧美等地的赤坎华侨,从国外带回建筑图纸,融合开平本地的建筑艺术而建成的。我漫步前行,不自觉的被“欧陆风情街”沿街建筑特色吸引,只见建筑楼顶有尖塔形、有在正面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墙面建筑也多种多样,有浮雕图案、窗东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整体风格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
当走到堤东路的时候,我不知为什么被楼顶写着“坚翁”两个字的骑楼建筑吸引了,当时我想:坚翁是谁呢?为更进一步了解“坚翁”建筑的真实身份,珊珊三丫头走近了建筑,可惜此时大门紧锁,不能进内参观。唯门前墙体挂着的两块牌子上的文字记述,让我一下子呆了,有点不敢相信:这骑楼居然是一座祠堂建筑!祠堂有建在商业街道的吗?祠堂有建在楼顶的吗?
珊珊三丫头认真阅读了两块牌子的文字,其中一块是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写着: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赤坎旧镇近代建筑群 ,坚翁司徒公祠,广东省人民政府2002年7月17日公布;另一块是坚翁司徒公祠简介:原来坚翁司徒公祠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下埠堤东路36、37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楼高4层,面阔三间14.3米,进深23.15米,占地面积为332.33平方米,平屋顶,为下铺上居有楼式建筑。立面由四根混凝土方形立柱支撑各层楼板和外墙,底居林廊架空,天花作石膏饰线……原屋建有一座绿琉璃瓦顶六角形凉亭,中西结合,装修精美。坚翁司徒公祠是赤坎五祖祠之一……对于确究侨乡社会及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众所周知,赤坎古镇的发展,是关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竞争发展的结果,其中的司徒氏族人源自河北邯郸,由于北宋末年靖康之变,金兵入侵汴梁,司徒族人的先祖南迁至南粤。定居在赤坎古镇的则是其第七世祖司徒新唐(1324年—1392年)。现在在赤坎古镇上,司徒氏的祠堂共有五座,分别是司徒家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在赤坎圩建设的素庵祖祠、南坡祖祠、素直祖祠、坚翁祖祠和濂川祖祠,合称为“五祖祠”,其中前四座祠堂都是位于赤坎镇堤东路,都是建筑在中西合璧骑楼建筑。
因为不能进入内部参观,我只能找一个离建筑稍远的位置,抬头细看这座坚翁公祠堂。我们都知道,“祠堂”之名即来源于整体建筑的“祠”和主体建筑“堂”的合称,在通常情况下,祠堂都建设在村子风水最好的地方,会因为家族文化、地位、兴旺、财力的差异来决定祠堂规模,但大体建筑布局是一样的。主要有一进单院式、两进一院式、三进两院式、三进三院式……等多种形式,但整体感觉都是中国风的古色古香的。一边看,我的内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赤坎古镇的坚翁祠堂为什么要建成这样子呢?
关于赤坎古镇的坚翁祠建在中西合璧骑楼4楼顶上,回来查了许多资料,才大概了解当中原因,原来当年司徒族人在建设赤坎古镇的下埠时,就有族人提出要减少建商铺,多建祠堂、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让多数人受益。私人建的建筑规模较小,会影响整体景观,公共建筑工程规模大,能够体现建筑艺术。于是,堤东路集资建开平酒店、东堤旅店、巴黎大旅店和赤坎影剧院,设计师全都是广州请来的。而堤东路的祠堂是下埠建设的重点,也是司徒氏族人最看重的建筑。因为堤东路的建筑都十分高大,如果建造平房的祠堂,再高也高不过它们,司徒族人又不想高楼压迫祠堂。经过多次讨论,各种的方案提出后,有人提议把祠堂建在楼顶,建祠堂的楼高度要超过其他房屋……于是,就有了祠堂建在中西合璧骑楼4楼顶上的做法了。
因为没法上楼顶看看坚翁祠堂的样子,所以,我只能从相当的资料中想像它的样子,在中西合璧骑楼4楼顶上的祠堂,依然保留着中国风,如 女儿墙立牌坊、硬山式屋顶,古色古香……然而,真的希望以后有机会进去参观一下。楼顶建祠堂在五邑地区罕有,在广东也是罕有,在中国也是罕有的,有人还笑谈司徒氏是“天堂在上,人间在下”,如今这句笑谈变成了当地的一种口头禅。
作为侨乡的开平赤坎,因为有非常多的海外乡亲,对身处异国他乡的海外乡亲而言,“清明大过年”,每年的清明祭祖时节也成为海外华侨回乡的高峰。祠堂、祖屋、祖坟都是海内外乡亲“寻根问祖” 的载体,而祠堂更是同一宗族的“根”,其意义更为深远,对祠堂的保存,呵护各地不同的祠堂文化,让作为 “根”的象征祠堂一直保存下去,成为联系海内外乡亲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