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近日又大放厥词,他警告传统汽车制造商:如果不能加快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步伐,就将迎来他们的“柯达时刻”,就像曾经的胶片行业巨头柯达一样,因为赶不上数字时代的潮流而被淘汰。


(资料图片)

那么,那些传统车企们究竟活得怎么样呢?多家主流跨国车企最近陆续发布的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显示,得益于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复苏、销量回升,大部分跨国车企上半年营收基本都呈增长态势,但利润方面的表现有涨有跌。

其中,大众、宝马、奥迪等巨头的利润出现了下滑。这背后,不断加大的电动化转型投入是主因。其次,今年上半年,以中国汽车市场为代表,全球车市或多或少掀起的“自杀式价格战”,是车企利润下滑的又一个原因。

令人意外的是,几家在中国市场过得并不如意的汽车品牌,如现代起亚、雷诺、Stellantis,在全球市场却赚得钵满盆满。

上半年跨国车企赚钱了吗?多家车企销量回升但利润下滑

从财报披露的数据来看,几乎所有车企均实现了正向增长。

其中,今年1~6月,大众汽车集团全球交付量为437.22万辆,同比增长12.8%;特斯拉累计交付量为88.9万辆,同比增长57.6%;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累计交付约121.49万辆新车,同比增长4.7%;奥迪集团全球销售约90.71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5.5%其中,除大众汽车集团外,特斯拉、宝马集团、奥迪集团等也出现了净利润下滑。例如,特斯拉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48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5%,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6.5%至52.16亿美元;宝马集团上半年营收增长12.4%,达到约740.72亿欧元,但净利润也出现了同比下滑。

与此同时,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进一步削弱了上述几家跨国车企的利润。以大众为例,其旗下ID.系列车型在中国市场多次官方降价。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来自中国合资公司的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4.02亿欧元下降至11.52亿欧元。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也在上半年展开了动辄八九万元的终端优惠。特斯拉则是价格战的发起者,在今年多次价格下调。

从利润率角度,大众集团旗下的保时捷品牌最具赚钱能力。有数据显示,上半年保时捷得益于交付量增加上涨1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0%,达到204.3亿欧元;销售利润同比增长10.7%至38.5亿欧元,销售回报率为18.9%,在所有跨国车企中遥遥领先。但整个大众集团的销售利润率仅为7.3%。

德系三强豪华品牌的赚钱能力较稳定。奔驰、宝马、奥迪的利润率分别达到10.1%、8.9%、9.99%,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价格战削弱了部分品牌的盈利能力,以奔驰为例,其二季度的销售回报率为13.5%,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减0.7和2个百分点。

日韩车企活得还好吗?中国市场受挫不影响全球赚钱

令人意外的是,多家在中国市场受挫的跨国车企,却在其他市场风生水起。

通用汽车上半年营收和利润双增长,营收达847.3亿美元,同比上涨18.1%;净利润为49.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当前,通用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处于低谷期。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销量为41.3万辆,同比下跌11.8%。在此之前的2018年至2022年,上汽通用销量已经连续5年下滑。

现代和起亚近几年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萎缩,但其全球表现亮眼。数据显示,现代汽车公司今年第二季度营业利润4.24万亿韩元,同比增长42.2%,创下新高,营业利润同比上涨42.2%至4.24万亿韩元,创季度历史新高,营业利润率达10%。现代集团旗下的起亚品牌,二季度销售额为26.24万亿韩元,同比增加20%;净利润2.8万亿韩元,同比增加49.8%。起亚的赚钱效率甚至超过了特斯拉。数据显示,起亚二季度营业利润率达到13.0%,同期特斯拉的营业利润率仅为9.6%。但在中国市场,起亚的销量已经大为萎缩,上半年推算不足6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的比例比不足4%。现代汽车同样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低迷。

业内人士分析称,韩系车企此前全球化布局基础好,疫情后高性价比是消费者判断是否购车的关键因素之一,韩国车企具备性价比高的优势,因此销量与业绩得以快速恢复。

虽然起亚在中国市场销量萎靡,但起亚多次强调不会放弃中国市场。按照规划,从2023年起起亚将在中国每年推出至少1款基于E-GMP平台开发的纯电动车,到2027年共计将推出6款纯电车型,力争到2030年,实现纯电动车年销量18万辆的目标,销量占比为40%。

上半年,Stellantis集团净营收达984亿欧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109亿欧元,同比增长37%。在中国市场,Stellantis集团唯一的合资企业神龙汽车累计销量仅4.42万辆,同比减少21.56%,在华销量占比不足3%。另一家法国车企集团雷诺汽车,上半年净利润为21.2亿欧元,恢复了盈利。

日系车企上半年在中国市场销量呈现集体下滑,但它们在全球的业绩表现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数据显示,日产汽车的全球业绩表现同比大幅增长。2023财年第一财季(2023年4-6月),日产合并净营收为2.92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为1055亿日元,同比增长124%。营业利润率为4.4%,比去年同期的3.0%提升了1.4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丰田2023年上半年在全球累计销售出493.76万辆,同比增长5.1%。另外,业绩报告,丰田二季度营收达10.5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300亿元;净利润达1.311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60亿元。不管是销量还是营收,丰田数据均在实现增长,目前它是最赚钱的车企。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丰田电动汽车销量为4.6万辆,丰田上半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了2.8%。

由于在其他市场表现不错,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失利并未影响其全球大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汽车产业新能源变革的持续深入,如果不能在中国市场上抢到蛋糕,未来甚至可能失去在全球市场角逐的资格。

和中国伙伴握手意味着什么?跨国车企电动化转型承压

在电动化领域,外资及合资品牌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以今年6月的销量排名数据为例,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热销车型前10名中共有8款为中国品牌车型。

多数跨国车企们的电动车业务还是处在亏钱的阶段,最明显的就是福特汽车。福特汽车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电动车业务亏损高达18亿美元。其预计,今年FordModele电动汽车单元将亏损45亿美元,高出此前预估的30亿美元亏损额,这将是福特电动汽车业务2022年亏损额21亿美元的两倍多。为减少亏损,福特在全球市场计划推迟电动车生产计划,主要精力转向混合动力。同时在中国市场,福特将纯电动电马品牌交由长安福特负责,以提升电动业务在中国的本土化能力。

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新车总销量40%,那么大众、丰田、通用等10家主流车企,将有1/3的燃油车产能可能会被闲置。

大众称,将在2033-2035年间退出欧洲内燃机市场;奥迪计划,从2026年起只推出纯电动汽车;日产表态,将在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地区停止开发新的内燃机;现代宣布,关闭内燃机研发中心,原有团队中的大部分人将重整成电动车研发团队。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及奥迪向中国车企求购电动车平台或技术,将只是新能源大环境下中外双方合资合作模式变革的一方缩影。在此之前,丰田与比亚迪签署合作共同打造纯电车型bZ3,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合作打造电动smart,奔驰和比亚迪合作成立腾势,宝马与长城成立光束……在此之后,还将有更多外资品牌寻求中国新能源技术的援助与支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