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如今莘莘学子再也不会为上不起大学而犯愁。国家设有助学贷款,手续简便;各地还有工会、工商联的金秋助学,崇文重教的的乡村也为考上大学的学子进行资助,各种方式的资助助学,确保了每名考上大学的贫寒学子能上起学。

然而,几十年前,因贫困入不了大学校门的事情却屡见不鲜,甚至断送了一个人的大好前程。解放后的洛宁县在1948年7月办起了第一所初级中学。1954年8月,初级中学转为完全中学。高中部设甲乙两个班,共招收一百名学生。洛宁县高中被省定为重点中学之一,面向洛宁、宜阳、栾川、嵩县四县招生。教师有号称“四大柱子”的王德明、童惠生、史炳常、蒋培云,他们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各有所长。为洛宁高中教育的发展和鼎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1957年,洛宁县首届高中生参加了高招考试,高考成果硕果累累。侯正明被西安交大录取,丁国勇被中央民族学院录取,李廷寿被北京政法学院录取,孙生文、杨守智被开封师院录取,亢海山、刘海生两人被新乡师院录取,白耀辰被兰州师院录取,王化都、张炎芳被郑州大学(郑州师专)录取,张笑如、梅同筠、崔红军三人同时被河南医学院录取,张英杰被大学录取,薛荣彩人民大学定为备取生……,汝阳县的高少禹(原洛阳教育学院院长)被西北大学物理系录取,宜阳的裴治鹏被北京体育学院录取,外籍生张长松(河医)、葛尚道(新乡师院)王清贤、任明学等都被大学录取。没有被录取的洛宁首届高中生大部分安排了工作,从事教育的居多。一下子,洛宁高中声名鹊起。1957年秋天,大部分被录取的大学生高高兴兴的迈进了大学地校门。然而,在洛宁高中的校园里,史炳常老师在通往教室授课的途中,发现了一个熟悉学生的背影,学生瘦弱的身躯正在疲惫的缓行。“同筠”!史老师突然朝这名学生急切的喊道。“史老师”,这名叫永远的周炳生大夫洛宁新婚喜庆民谣六首也说民国时期的洛宁籍军人文明震撼心灵 行为感动洛城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等杂志上发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