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敏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子桐
在肇庆市德庆县马圩镇卫生院,有这样一位医生:他熟悉镇上每一户村民的健康状况,记得住大多数村民的名字;他把方言里的“含身痛”“斧头斧痛”“周身马力”记在纸上,变成外地医生的“翻译手册”;他见证着“日间住院”政策让乡亲们少花钱、少跑腿,也亲历过县域医共体让心梗病人从卫生院直达手术室的“生死时速”。他叫何小斌,从2013年肇庆医专毕业至今,已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12年。
(相关资料图)
诊室里的“熟人社会”:与村民的“双向奔赴”
每天清晨,马圩镇卫生院住院部的康复理疗室总会准时飘出艾灸的温香与中频治疗仪的嗡鸣。何小斌穿着白大褂穿梭在病床间,给颈椎疼痛的患者针灸治疗,关注心悸、高血压病人的身体状态。
“镇上老人多,好多人不会说普通话,有些方言连隔壁镇的都犯难。”何小斌笑着举起一张手写的“双语”对照表,上面是马圩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对照:“斧头斧痛”对应“腰骶椎疼痛”,“含身痛”是“全身疼痛”,“口阔”则是“口干”。这张对照表缘起于几年前,湖南来的年轻医生听不懂本地话,他妻子作为外地媳妇也常犯迷糊,“顺手写下来,没想到成了院里的‘传家宝’”。
12年的相处,让何小斌成了马圩镇的健康“活档案”。哪家老人有高血压,哪家学生有抑郁状态,他都门儿清。村民们也把他当自家人,荔枝熟了塞来一兜,菜腌好了提来一罐。何小斌说,这时他会感觉自己得到了村民认可,“觉得自己做的还是挺对的”。
政策里的“民生温度”:从“不舍看病”到“积极治疗”
上午10时,53岁的乐阿姨做完针灸、艾灸等治疗项目,轻快地走出诊室跟何小斌道别:“何医生,明天我再来,该回家煮饭了。”这是马圩镇推行“日间住院”政策后的常见场景——慢性病患者白天来院治疗,晚上回家休息,医保报销再加上乐姨的低保补助,治疗一周她只需要自付100多元。
“前些年县域医共体搞起来后,我们就推出了这个政策。”何小斌算起了账:如果按传统住院,病人在外面吃一餐饭就得20元左右,加上住院费600多元,一周治疗下来要1000多元。更重要的是,“老人们医院住着不自在,回家能跟家人一起吃饭,心情好了,病好得也快”。
政策推行前,不少老人治病“见好就收”。何小斌记得,有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理疗三天觉得不痛就不来了,结果半年后复发得更严重。“现在日间住院能按疗程治,他们乐意来,治愈率提高了,复发也少了。”如今,卫生院的日间住院量逐步提升。
县域医共体建设:转诊有了“生命高速路”
何小斌曾接诊过一位心前区疼痛的老人。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心梗”,结合症状体征向县人民医院反馈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这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但老人固执地认为“忍忍就好”,不愿转诊。何小斌一边联系家属,一边拨通了德庆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的电话。“这种急性的情况一定要来做手术。”最终,在多方的劝导下,老人终于同意做手术,得到了良好的后续治疗。
这样的“生死接力”,在县域医共体建设后成了常态。“以前转诊就是打个电话,病人过去了我们也不知道后续。现在不一样,德庆县人民医院的专家会下来坐诊,我们有疑问随时能请教;病人出院后,他们的康复计划、家庭治疗方案,我们都能跟进。” 何小斌说,此前一位慢性肺心病患者从县医院出院,他和县专科主治医生沟通后,帮老人调整了家庭吸氧时间,在家中备好吸氧机、血压计、血糖计,“现在老人不用老跑医院,病情很稳定”。
医共体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更是底气。“以前遇到复杂的病症,只能开点西药。现在中医专家教我们针灸、推拿,我自己也去进修了中医理疗,能帮乡亲们多解决点问题了。”
十二载“初心答卷”:“能帮到别人就够了”
“待了12年,这里就是我的家。”何小斌告诉记者,刚毕业时只是想找份稳定的工作,如今却觉得“离不开了”,“看着乡亲们从‘怕看病、看病难’,到现在乐意来、信得过,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有价值”。
当被问及基层医生的意义,何小斌想了想,说得朴实又坚定:“早发现、早治疗、早转诊,把常见病看好,把重症转好,能帮到别人,这就够了。”
夕阳西下,卫生院的诊室渐渐安静。明天,这里依旧会飘起艾灸的温香、治疗仪的嗡鸣,还有何小斌与乡亲们熟稔的招呼声——这是属于马圩镇的日常,也是一位基层医生用12年时光写就的“民生答卷”。